再過兩天就是除夕了,或許是因為自己年紀增長,每年接近過年時分,總會想起一些小時候的過年景像──這個 "小時候大約指我十歲以前──也一直會想把自己兒時的過年印象寫成篇,那就寫吧;這篇所寫的純粹是我記憶中俺十二家過年時的一些景況,其中所述或許與看官您所知不盡相同,再者,年代久遠,下筆時容或有誤,還請原宥。

DSC05541.jpg

在我小時候的「過年」,應該是從尾牙就開始,俺十二爹從事的是建築板模工程,手底下有一班師傅工人(有時是十來人、有時是二三十人),辦尾牙宴是一定要的,小時候的尾牙在印像中,都在自家辦的(再次說明,這大約在我十歲以前的事兒),通常都是由俺十二娘掌廚,附近鄰居婆婆媽媽嬸嬸阿姨會一起來幫忙,那是個很熱鬧的景況,年的氣氛也就是從那時間點開始濃厚了起來。

尾牙過後另一個重點日就是清屯,印象中的清屯當天,俺十二娘也是忙翻天的時候,清屯當天早上,俺娘會煮幾碗紅紅白白的甜湯圓祭灶君(俺家早年是有一座兩個爐口的大灶),還要用青竹清掃天花板,說到青竹,早年田野間隨處可見竹林,現在若真要取株綠竹,那就真的傷腦筋;我不記得到底是先祭灶?還是先清天花板,除了祭拜灶君,印象中還要拜地基主?(這部分我不是太確定了)

關於清屯,記憶中俺十二家除了祭灶和拜地基主,接下來就是一連好幾天的大掃除,好像就沒別的祭祀;但在幾年前看過某學者專家在報章媒體上發表的研究,才知道原來清屯的當天除了祭灶,還要清理神案和香爐,同時也把放置在家中各處鎮邪治煞的平安符拿掉再貼上新的,不過這部分在俺十二家都是在小年夜那晚行動。

清屯過後,再來就是忙著準備過年會用到的相關物事,最主要就是「炊粿」,以前過年時會用到的粿品都是各家自己炊製;我記得炊粿的工序是很繁複的,印象中先要把糯米拿去磨成漿,裝進大型棉布袋裡瀝乾水分,這個部分我腦海中還有很鮮明的映像,米漿袋放在長板凳、上頭放條扁擔,再以棉繩緊緊綑綁,隔一段時間還要把米漿袋換個方向,以求米漿水能全面且均勻瀝乾,然後還要製作「粿粹」,把粿粹加進瀝乾水分後的麵團中,製做不同的粿品。

華人社會過年時會食用到的粿品大抵是甜粿(年糕)、菜頭粿、草仔粿(鼠麴粿)和發糕,炊製粿品在早年農業社會裡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情,因為粿品炊製的成功與否關係著來年家運的好壞,所以從炊製粿品這一天起,廚房就被列為不許擅入的重地,除了自家人外,其他外人一律不准進入,尤其嚴禁小孩子到廚房搗亂,甚至家教較嚴的家庭,是從清屯這天過後,就不准小孩子在家中玩捉迷藏等遊戲!而炊製粿品又以製作「發糕」最慎重其事,在炊製發糕的當天,家中不論大小、不管有任何事情發生,任何人都只能說好話不可口出惡言,以免影響發糕的外型,因為,只要發糕的外型炊製漂亮,就代表來年家中運勢大發。(好吧,這一大段其實我在去年就寫過了

DSC05542.jpg

1224日清屯起到27日這段時間,是炊粿的日子,除了炊粿還要準備其他食品,比如:灌香腸;早年的時候,香腸也大都是自家自製,所以各家口味都略有不同,香腸灌製好後要曬乾,這時候,小孩子就派上用場,因為吊掛在戶外曬太陽的生香腸,很容易引來貓咪的覬覦,一不注意就被叼去一段打牙祭,而通常小孩子這當口大都放寒假,反正不能在家中胡鬧,曬香腸之日也都是出太陽的好天氣,於是乎,就在戶外玩耍兼顧貓。

年前,家中婦女忙著準備年食,男人除了還要工作外,就是忙送禮,關於送禮這部分我比較不瞭,因為俺十二爹提禮盒外出時也不會帶孩子一起出門,我們也無從了解俺爹需要交際應酬的對象有哪些;這段期間的大人們,除了要忙內外,還要抽空帶孩子上街添購新春期間要穿的新衣、新褲和新鞋,有時想想,早年因為民生物資不富裕,平日裡也沒太多機會買些甚麼,而過年這個最大節日,剛好可以光明正大的替自家大大小小添購新裝,也因為這麼忙裡忙外的忙碌感,所以才會特別感覺到年味的濃厚吧。

就這樣一路忙忙忙,年總算到了,除夕前一天就是所謂的「小年夜」,其實小年夜這一詞兒,在我小時候是沒聽過,印象中第一次聽到這詞兒應該是高中左右了吧,而且還是從電視上所謂的「春節特別節目」中得知的;兒時的除夕俺爹娘和俺十二嬤都叫「二九暝」或是「過年夜」,至於小年夜則從未說過,關於小年夜俺十二家有清神案和香爐的習俗,其實不只俺十二家,印象中,俺老家附近鄰里好像也都是小年夜清神案。

小年夜清理神案、香爐等等相關事項我在去年說過了,所以不再贅述,現補個去年沒提到的就好,早年神龕上懸掛的大都紙本繪製的「神明聯」(不好意思,我不知道這詞對不對,我是用台語直接音譯),就是上頭繪有觀音菩薩、媽祖、關公、土地公等等神像的大幅掛聯,俺家在清理神案時,會把吊掛一年整的舊的神明聯和左右兩幅贊詩對聯拿去火化,等清理神案完畢,再掛上全新的神明聯和贊詩對聯,然後俺爹會準備供品朝外對天祭拜,小年夜的工作就算完成。

DSC05543.jpg

就這樣,總算來到除夕了,除夕當天的白天裡,大人還是忙到翻,通常,俺爹負責對外,舉凡住家附近的土地廟、桃園市區比較大型的寺廟──比方供奉開漳聖王的景福宮、供奉觀音菩薩的蓮華寺、和供奉媽祖的慈護宮──還有宗親會的祠堂,這些都是俺爹去跑,而家中的祭拜則由俺娘負責,除了廳堂上的眾神明和地基主,還要「犒君」,我一直不是很懂犒君拜的是甚麼,是家中的祖先牌位嗎?

另外,除夕絕對是過年的最大重點高潮,因為有眾所期待的年夜飯(這絕對是小朋友的最愛),因為在年前,大人都忙錄不堪,尤其是俺娘,簡直是忙到後空翻兼前滾翻,對於三餐自然沒空好好打理,所以除夕前兩三天的餐桌上,大概都是菜頭粿(不論蒸的、煎的或煮成湯),再來就是一盆由芥菜熬煮到稀巴爛的「長年菜」,頂多再一鍋熬筍絲,連著幾餐吃下來真是膩死人,因此特別期待豐盛的年夜飯。

關於年夜飯的菜色,想來也是各家不同,俺十二家的年夜飯,芹菜、韭菜花、豆類(不論長豆、四季豆、荷蘭豆都不拘)、長年菜和菜頭必備之外,俺娘也會多準備幾道拿手費工的「功夫菜」,目前想得起來的有:白菜滷、香酥鴨、封雞、鹽酥蝦和五福拼盤。

台式的白菜滷和「佛跳牆」名菜有點接近,只不過內容物沒有佛跳牆那麼高級,俺十二家的白菜滷除了白菜為底(這不是廢話嗎!),通常還會有芋頭塊、豬蹄筋、瘦肉片、鵪鶉蛋、香菇絲、蛋酥和魚皮等等,(記不住所有食材),俺十二娘製作白菜滷都是先將大白菜用油炒熟,然後倒入高湯(通常是川燙祭拜用的雞隻湯汁)熬煮到白菜軟爛,再將白菜連同湯汁倒入甕裡,在放入上述的食材,再以棉布封口(保鮮膜問世後則改用保鮮膜),隔水燉煮到上桌前一刻。

香酥鴨算來比較簡單,就是把生鴨肉先用蒜頭、青蔥、醬油、冰糖、麻油等調製的醬汁醃過,然後高溫油炸到金黃酥脆,從油鍋撈起趁鴨肉還高溫時,灑上鹽巴、胡椒粉和些許的味素(味素這玩意兒現代人應不吃了吧),裝盤時再放一些芫荽點綴,香酥鴨吃起來沒有鴨肉特有的腥味,反而是鹹香酥脆,口感很不錯。

封雞我就一直搞不懂是怎麼作的,只知道吃的時候,雞肉是裝在封了口的小鐵鍋,裡頭有醬油之類的醬汁,至於放入哪些調料,我真的不清楚。

俺娘的鹽酥蝦好像跟餐廳的做法不是很相同,俺娘都是先把蝦子用水煮個七八分熟,然後起油鍋,將半熟的蝦子放入油炸,其實說油炸也不是很對,因為鍋裡的油量並不多,所以算是一半油炸一半乾煎吧?起鍋後趁熱灑上鹽巴和胡椒粉,這是很下飯的一道菜。

至於五福拼盤這就最簡單,因為都是現成品,俺家的五福拼盤大抵是:切片香腸、條狀厚片肉乾、魷魚絲、海蜇皮、雞胗、腰果和罐頭螺肉等等拼湊而成,算是涼菜也算是前菜類吧。

俺家的年夜飯通常在傍晚六點左右開始,吃飯時間拖很長很久,俺爹曾說:「過年夜越吃越暗(台語的晚之音)、初一早越吃越亮」,意思是說:年夜飯在天未全暗時開始吃,邊吃邊看天色越來越暗,年初一的早餐則必需在天濛濛亮的時候開始,邊吃邊看窗外天色漸明;年夜飯吃越久時間拖越長,家中長輩會越長壽之意,年初一早餐越吃越明亮則表示新的一年運勢會跟著越來越明朗。

 

哇,三千多字了,我果然囉嗦,那先就此打住,其他的等以後再慢慢寫。

 

 

 

記 年前憶往年 是為誌 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十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