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個人淺薄的認知裡,經歷過1970年代前期猶如清流的校園民歌創作洗禮後,從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終期,這二三十年的時間裡,可說是華語流行歌壇(其實應該專指台灣歌壇)百家爭鳴、萬花齊放的黃金時期,各式各樣的音樂歌曲類型大鳴大放起來;在那個黃金年代裡,造就出多少炙手可熱的歌手,這許多實力絕佳的歌手唱紅的歌更是不計其數,雖然經過了這麼多年,至今聽來仍是動人心弦。

好的創作難尋,不管哪個產業都一樣,尤其是在流行歌壇裡,好的作品有時就像鳳毛麟角那般珍貴,一首好的歌如再搭配上合宜唱腔的歌手,就能創造出加乘的效果,也就能傳唱多年、歷久不衰;好歌難尋,所以同一首歌常常會讓不同的歌手來詮釋,每位歌手的聲線、嗓音和唱腔的不同,就造就出:同一首歌卻有不同韻味來,這回就挑「最後的溫柔」來聽聽吧。

就我記憶體空間不大的腦容量裡,印象中,這首「最後的溫柔」應該是姜育恆先唱,後來,葉璦玲找來沈孟生來個男女對唱;說起來,我常常聽這首歌,但都是聽姜育恆的版本,我也一直以為除了姜育恆之外,應該沒有誰再收錄在唱片中,不過,今年年初卻在網路上找到王傑的版本,細聽個幾回,覺得也別有一番風韻,我沒去細究是姜育恆先發行?還是王傑先錄製?這完全不是重點,所以讓我們聽聽他二人怎麼唱的吧。

至於葉璦菱+沈孟生的版本,嗯,沈孟生的嗓音又尖又高,聽著很刺耳,葉璦菱也沒將這首歌把握好,所以這次就不列入。

姜育恆 最後的溫柔

王傑 最後的溫柔

先說說這首歌給我的感覺吧,這是一首講分手的歌(這不是廢話嗎!!),認真來說,應該是對方做錯了甚麼事──估量應該是短暫出軌被抓包吧──而不得不分手的歌,歌詞中其實很明顯的點出彼此之間都還有很深的愛戀存在,只是因為那個錯處讓人無法忍受所以一定要分手,就因為彼此之間還是有著深濃的愛戀,所以才會有最後的溫柔(其實該不該說是最後的溫存),主動提分手的這方其實還是眷戀不捨,因此才會也這般繾綣難捨的情緒在心中翻攪,以上都是個人看法,歡迎提出異議。

再來說說姜育恆和王傑吧,如果用「最粗淺的分類」,他二人都可歸類到「滄桑」派歌手,但認真來分的話,其實他們兩個人的「滄桑」是截然不同的類型,我個人把姜育育恆稱做是「漂泊的遊子」,而王傑則是「漂泊的浪子」,一字之差就差很多了。

先說姜育恆吧,我一直認為姜育恆的聲線是屬於「抑鬱型的滄桑」,是那種「把情緒放出去在即將到盡頭又還未完全到盡頭時就收回來」的感覺,在收與放之間不斷往復來回,加上鼻腔共鳴的氣音以及真假音轉換間毫無鑿痕,就成了非常獨特的「姜式唱腔」,他這種抑鬱的聲音辨識度非常高,就我個人所知有限的歌手中,似乎還沒有人能有他這般獨特的唱法。

姜育恆獨有的抑鬱唱法來詮釋這首最後的溫柔,讓這歌充滿了壓抑著滿滿濃情愛意的過往記憶,不捨卻又不得不轉身離開,有矛盾、有傷懷和說不出滋味的情緒在裡頭。

王傑的聲線我個人認為是很硬漢的表達方式,我姑且稱為「硬派的滄桑」,王傑的聲音比較硬,又略帶一點點的菸嗓和偏微沉的喉音,他的聲音傳達出某種世故,我個人覺得是屬於「孤獨漂盪所歷練來的世故」,除了世故,還帶點兒不明顯的悲情、以及一點點不想讓人知的苦在其中,這樣的滄桑,差不多可說是某種無法突破的典範。

王傑版的「最後的溫柔」,在編曲略有不同(尤其前奏),某幾個字的音階位置更是不同,加上他獨特的硬調、世故、微悲、微苦的滄桑感的聲音,詮釋出來的韻味很有別於姜派的不捨和矛盾,比較接近斷然離去的氛圍,相當符合王傑在歌壇上「孤狼」的形象。

同一首歌不同人唱,各自韻味,我對這兩個版本都還滿喜歡,只不過,最早接觸的是姜育恆所唱,所以還是偏愛姜育恆版本多一些。

 

 

記 滄桑人唱滄桑歌 是為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十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