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談文車站是我這次會想去海線趴趴走的最大觸發點,說起來,我跟「談文」二字好像還滿有點緣分的,2008年的時候,曾胡亂寫了篇約五千餘字的短篇小說,其中一個人物的名字就叫做談文,唔,我知道這樣就說有緣似乎太牽強了,哈!

DSCN8347.jpg 

但我個人卻是實實在在地認為:「談文」二字真的好雅,想想看,「淺斟低吟、談文論藝」「烹雪煮茶、談文辯章」,都是古代騷人墨客的風雅情趣,「談文」這二字是這麼樣的幽然雅致,所以,在我第一次看到「談文車站」這名子的時候,就決定:一定要找機會去好好兒看一看

 DSCN8348.JPG

談文和崎頂都是無人招呼站,不同於崎頂站在出入口處還設有個電子驗票設備,談文站則是毫無任何驗證設備,旅人可以自由進出月台,乘客上車後再找列車長補票。

 DSCN8350.JPG

DSCN8372.JPG

談文車站啟用於大正11年(19221011日,日治時期稱「淡文湖驛」為海岸線上北端第一個車站,在日治時期以貨物運輸為主,例如木材、磚塊土器、石灰等。
民國43年(1954 31日,改名為「談文站」,承襲日治時期貨運的樞紐位置,後龍鎮及造橋鄉盛產的木炭,都載運到談文車站以及大山車站再轉運全省。談文村土質適合做磚瓦,盛產的紅瓦,也都載運至談文以及大山車站轉運各地,到了民國60年(1971),木炭以及紅磚瓦的需求量變小,隨者產業之衰退,加上談文站位處偏遠地區,鄰近鄉鎮的居民又少,客運業務的發展不理想,談文站因而隨著沒落。

以上資料摘自 文化部 網站

 DSCN8367.JPG

 DSCN8376.JPG

所以,談文站在早年應該也曾有過風華極盛的時期,當繁華落盡到如今的蕭瑟清寂,經歷過這一切的候車室座椅如若有知,不知會作何感想?是緬懷那曾經有過的喧鬧?還是輕聲喟嘆芳華不再?又或者它其實甚麼都不想,就只是靜靜地在這裡守候著。

 DSCN8354.JPG

月台上的候車室裡,紅色的細條木板座椅(上圖),在北台灣都會區的車站裡,幾乎已經看不到這種座椅了,一時之間,好多兒時的回憶湧上心頭,真的很讓人感嘆:時光飛逝。

  DSCN8357.JPG

    三面窗成一幅畫 ▲

 DSCN8366.JPG 

    日式建築特有的牛眼窗 ▲

 DSCN8368.JPG

    「鬼頭瓦」 ▲

 DSCN8385.JPG

這幾天在網路上努力搜尋,才得知,這個蹲踞在屋瓦收邊處的石雕,是日式建築才有的特色,名字叫做「鬼頭瓦」(或稱:鬼頭),是屬鎮邪之用。

 DSCN8395.JPG

    Y字形梁柱 ▲

 DSCN8402.JPG

在月台天橋上俯拍談文站全景(上圖),那個綠色塑膠遮雨棚,非常突兀礙眼,和此處的景觀格格不入,我個人實在不認同主事者這種因陋就簡、便宜行事的心態,既然要設置遮雨棚,為什麼不能多花一點心思,讓遮雨棚更貼近此處的風格,這樣不是更好嗎?

 DSCN8406.JPG

    談文車站後方出口處 ▲

 DSCN8410.JPG

談文站後方是一望無際的農田,我們在談文站的當天,遠處農田裡,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先生,正在進行著春耕前的整地工作。

DSCN8370.JPG 

 DSCN8377.JPG

說真的,我個人好喜歡、好喜歡談文車站,荒涼僻靜的四周、斑駁陳舊的牆板、無人進出的票口,這樣的氛圍,讓人感覺:時間似乎在這裡靜止了。

 DSCN8381.JPG

DSCN8383.JPG

雖說目前的談文車站沒太大的運輸經濟效益,但,台鐵無所管理的任其荒敗,實在也是辜負了談文曾有過的歷史地位;有時我會想,實質可見的經濟效益衰退有時是難免,但,若肯花心力做有效的管理和維護,以目前台灣致力發展觀光的氛圍來看,談文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觀光效益的。

 DSCN8378.JPG

只看眼前經濟效益,而任由一個曾經肩負貨物運輸的主要樞紐站頹敗傾塌,算不算是一種眼光短淺的心態?「歷史」是「人」走過的痕跡累積而來的,尤其是建築物,一但損壞坍塌了,那是永遠都補救不回來的,台鐵主事單位有沒有可能多花一點點的心力,在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小站上呢?

 DSCN8388.JPG

DSCN8396.JPG

算了,這樣的問題不只我一個人提出過,我想,主事者就算看到這樣的建議和請求,大概也不會放在眼裡吧,那,不如在還能看得到的時候,多看兩眼吧。

DSCN8412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十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